beats365亚洲版官网

我在钢轨上写诗

【字体:   

  高铁掠过黄土塬,在暮色里拉出金色弧线。站在银西高铁的护坡上望着这一幕,忽觉我的青春已与这条钢铁长龙紧紧缠绕了五个春秋。那些在钢轨间穿梭的日夜,那些被汗水浸透又风干的工装,都成了青春最鲜活的注脚。
  2020年初,我背着工具包第一次踏上银西高铁的路基。风从贺兰山余脉吹来,带着沙砾的粗糙触感。车间主任把道尺塞进我手里时,掌心的冰凉与他话语的重量一起烙印在记忆里:“1毫米的误差,就是千钧的责任。”那时的我还不懂,这句话会成为日后无数个深夜里支撑我的信念。
  最初的日子像在解一道复杂的几何题。道尺的数值总在合格线边缘摇晃,弦绳拉得不是松就是紧,老师傅们俯身在钢轨间的背影,成了我的教科书。钢轨接缝处的每一道焊纹,都藏着需要被破译的密码,而我像个执着的探险家,在毫米级的世界里摸索前行。
  2022年那场暴雨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。凌晨两点的紧急集合哨刺破雨夜,我们抓起雨衣就往现场冲。雨势大得像有人在天上泼水,手电筒的光柱只能照亮半米远,泥路滑得站不稳,每走一步都要牢牢抓住身边的护栏,脚上早已磨出了密密麻麻的水泡,每走一步都又疼又沉。
  36个小时里,我们轮换作业,间休时饿了啃干面包、渴了喝矿泉水。天亮时雨势渐小,当首趟列车鸣着笛平稳驶过,我突然发现自己坐在泥水里哭得像个孩子,满身的疲惫都化作了滚烫的自豪。那一刻我终于读懂“铁路人”三个字的千钧分量。
  这些年钢轨上的“伙伴”也在悄悄升级。从前靠眼睛看、尺子量,如今轨检小车能精确到0.1毫米,大数据系统提前预警病害。我捧着新设备说明书啃到深夜,在实操中琢磨参数,看着我们负责的区段连续获得“零缺陷”评价,就像学生拿到满分试卷般雀跃。原来青春不只是重复的坚守,更是与时代同频的成长。
  常有人问我,每天和冰冷的钢轨打交道会不会厌倦。可他们不知道,每一颗紧固的螺栓都在唱平安的歌,每一段平顺的轨道都在写温暖的诗。
  五年时光在钢轨的延伸中悄然流逝,我从那个握着道尺发抖的新手,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线路工,我的青春将继续在银西高铁上生长。
 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务段线路工  杨  坤
 
附件:
回到顶部